湖州贸易

湖州简介

湖州市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公元前248年,楚春 申 君黄歇徙封于吴,筑城置县名菰城。公元602年,置州治,以滨太湖而名湖州。解放后,先后设浙江第一专区、嘉兴专区和嘉兴地区,治所设在湖州。1983年10月,撤嘉兴地区,建湖州、嘉兴两个省辖市。湖州现辖德清、长兴、安吉三县和吴兴、南浔二区。总人口259万,其中市区人口108万;总面积5818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58%,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88平方公里。

湖州经济发展比较快、生态保持比较好、城乡发展比较协调,具有四个鲜明特点:一是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湖州地处长三角中心区域,是沪、杭、宁三大城市的共同腹地,是连接长三角南北两翼和东中部地区的节点城市。104、318国道,宣杭铁路,已开工建设的杭湖宁城际铁路,以及被誉为"东方小莱茵河"的长湖申航道穿境而过,高速公路已形成"三纵"(杭长扬、杭宁、杭湖苏)"两横"(申苏浙皖、申嘉湖)的网络,拥有全国一流的铁路、公路、内河水运中转港。二是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宋代便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是湖笔文化的诞生地、丝绸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市郊钱山漾遗址曾出土了有4700多年历史、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悠久的蚕丝织物,辑里湖丝在第一届世博会上获得国际金奖;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巨著《茶经》,就是茶圣陆羽在湖州生活20多年写成的;"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就产于湖州。历来崇文重教,人才辈出,既哺育了曹不兴、孟郊、赵孟頫、沈家本、吴昌硕、沈尹默等一批名人,也吸引了王羲之、颜真卿、陆羽、苏轼、胡瑗等不少名流,因开宗立派的书画家众多,有"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之说。辛亥革命时期的陈英士、被周总理誉为"龙潭三杰"之一的革命烈士钱壮飞,都是湖州人。建国以来,湖州籍的"两院"院士(学部委员)共有27名。"两弹一星"的23位功臣中,钱三强、赵九章、屠守锷就是湖州人。三是山水清丽、生态环境优美。"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是元代诗人戴表元对湖州良好人居环境的赞誉,也是今日湖州的真实写照。南浔古镇荣获中国十大魅力名镇称号;德清有全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的莫干山和江南最大的湿地——下渚湖;长兴有十里银杏长廊、扬子鳄、金钉子等古生态景观; "中国竹乡"安吉是全国首个生态县,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六个试点之一;全市拥有国家级生态乡镇31个。四是民风淳朴、社会和谐稳定。湖州耕读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百姓受教育程度较高,讲诚信、守规矩,处事平和,长期以来党群干群关系比较融洽。社会安定有序,已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最安全、最和谐的城市之一,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城乡发展比较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94:1,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近年来,湖州市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奋斗目标,全面实施增强"三力"、奋力崛起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全力以赴保增长,千方百计抓转型,坚定不移促和谐,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130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1%;财政总收入172.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7.3亿元,分别增长17.5%和2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5亿元,增长19.8%,其中工业性投入4.3.4亿元,增长1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6.1亿元,增长18.3%;外贸进出口总额69.3亿美元,增长43.3%,其中出口58.6亿美元,增长4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2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288元,分别增长10.5%和13.1%;城镇新增就业6.2万人,登记失业率3.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人口自然增长率0.09‰。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1.6%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率完成年度目标。十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去年底召开的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了今后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提出要全力实施"增强'三力'、奋力崛起"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为根本目的,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开放,加强自主创新,建设生态文明,保障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力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统筹城乡先行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幸福民生和谐区,加快建设"富饶、秀美、宜居、乐活"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今后五年湖州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特色优势产业做优做强,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率上升,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格局基本形成。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健全,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生态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前列,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新格局基本形成。到2015年,全市60%以上的村成为美丽乡村。生态建设达到新水平。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任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到2015年,建成国家级生态市,成为全省、长三角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区域合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民生得到新改善。文教卫体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全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法治湖州"、"平安湖州"建设再上新水平,社会管理有效加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